继第一章全部用来引用《内经》之后,在《脾胃论》的第八章里东垣又整章地引用《内经》了,并将仲景的语录作为全篇的总结。
东垣多次说他翻遍《内经》,给人一种已经将整部《内经》翻烂了的感觉。是不是真是如此呢?那他这两章对于《内经》里与脾胃相关的内容,跨越《灵枢》《素问》,跨越各个篇章,皆信手拈来,如数家珍,还随心组合,跟炫技似的,便已经足以说明“翻烂”绝非虚言。
对于本章的解读,一反常态,如同《伤寒论》的“两线解”一般,按照原文顺序来逐段介绍。
【第一段】
“太阴阳明为表里,脾胃脉也,生病而异者何也?岐伯曰:阴阳异位,更虚更实,更逆更从,或从内,或从外,所从不同,故病异名也。帝曰:愿闻其异状也?岐伯曰:阳者,天气也,主外;阴者,地气也,主内。故阳道实,阴道虚。故犯贼风虚邪者,阳受之,食饮不节,起居不时者,阴受之。阳受之则入六腑,阴受之则入五脏。入六腑,则身热不得卧,上为喘呼,入五脏,则䐜满闭塞;下为飧泄,久为肠澼。故喉主天气,咽主地气。故阳受风气,阴受湿气。阴气从足上行至头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阳气从手上行至头,而下行至足。故曰:阳病者,上行极而下,阴病者,下行极而上。故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,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。”——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
“岐伯曰:阳者,天气也,主外;阴者,地气也,主内。”
说明“阴阳”,是“内外”或“阴阳两道”的意思。
“故阳道实,阴道虚。”
对此我个人有两个版本的理解:
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因而,处于外圈的阳道,本应运行不息。时时刻刻充实皮毛,抵御外邪,此为实;而阴道既然位于里圈,阳道之内,则应该不显露于外,此为虚。
因此,在这个版本里,对于的“阳道实,阴道虚”解读为:
该在阳道的在阳道,即卫气线得升;该在阴道的在阴道,即阴火线得降。
②与①其实本质上相通,但是个图解的版本。本号向来使用两线图来大致说明两线格局。在病态的情况下,卫气线状态图总是无法充满,或是不足或是受阻;同时,阴火线状态图总是有所异动,不是无形之热就是有形之邪。
因此,这个版本对于“阳道实,阴道虚”的解读为:
卫气线状态图应该是充满的;阴火线状态图应该是空无的。
“阴阳异位。”
正确而高效理解的角度是,抓住其中的“阳”。阳,本该在阳位,现在却困于阴位。“阳在阴位”,则阳位无阳,“无阳”即为“阴”。所以,对于“阴在阳位”,我们应当将其理解为阳位无阳。
无论是“阳在阴位”或“阳位无阳”,都已经表明了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“卫气羁留”。
“故犯贼风虚邪者,阳受之”;“故阳受风气”;“故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”;“阳受之则入六腑”;“入六腑,则身热不得卧,上为喘呼。”
外邪直接从体表攻击阳道,这里即指阳经经脉;阳经经脉本身皆属六腑;阳经经脉因受外寒而经气通行不利,发生【厥+逆】;身热不得卧喘呼,皆为逆象。
“食饮不节,起居不时者,阴受之”;“阴受湿气”;“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”;“阴受之则入五脏”;“入五脏,则䐜满闭塞;下为飧泄,久为肠澼。”
饮食不节、起居不当,皆为内伤,因而首先伤到阴经经脉;阴经经脉本身皆属五脏;阴经经脉因受内伤而经气通行不利,发生【厥+逆】;䐜满闭塞飧泄肠澼,皆为逆象。
“故喉主天气”;“咽主地气”。
喉部为呼吸之门户,呼吸连外气,因而喉部通阳道、主天气;咽部为饮食之门户,饮食内入胃,因而咽部通阴道、主地气。
“阴气从足上行至头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阳气从手上行至头,而下行至足。”
无论是本篇篇名还是这段文字的开头,都说明古人围绕的始终都是经脉。
学过经络学或针灸学的读者应该都知道,我们一般都是这么来记十二条正经的走向的:手三阴经→手三阳经→足三阳经→足三阴经,周而复始。
但古人在这里是将其中的手足经脉按照“阴阳”来划分出两条路径,即:①足三阴经→手三阴经;②手三阳经→足三阳经。
前者,①足三阴经→手三阴经,即古人所说的“阴气从足先至头再至手”;后者,手三阳经→足三阳经,即古人所说的“阳气从手先至头再至足”。
我们将双手举至头顶,双手双足顶天地状。那么,所谓的阴气从足至头至手,指的是阴经经脉之气/位于阴位的经脉之气,从足上行直至手;所谓的阳气从手至头至足,指的是阳经经脉之气/位于阳位的经脉之气,从手下行直至足。
“故曰:阳病者,上行极而下,阴病者,下行极而上。”
既然阳经主要受外邪,且走向是从上到下(手到头到足),那么其所受之邪亦会随经脉之气的循行,而从上到下;既然阴经主要受内伤,且走向是从下到上(从足到头到手),那么其所受之邪亦会随经脉之气的循行,而从下到上。
【第二段】
“帝曰: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?岐伯曰:四肢皆禀气于胃,而不得至经,必因于脾,乃得禀也。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禀水谷气,气日以衰,脉道不利,筋骨肌肉,皆无气以生,故不用焉”;
“帝曰:脾不主时何也?岐伯曰:脾者,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独主于时也。脾脏者,常著胃上之精也,土者,生万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头足,不得主时也。”——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
此段可与本系列的《无所不在的胃气丨《解构脾胃论》10》篇互参。
需要单独强调的是,“脾主肌肉”、“脾主四肢”,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医语言。但恐怕不熟悉《内经》或东垣理论的人,大多没能完全明白其背后的机理,正是与东垣学说中的“气虚下陷”有关。
脾主肌肉与四肢,其实正是卫气正常循行于阳道的必然结果。
出于中焦→上行于上焦→循行于肌肉四肢层面的经络百脉。如此,肌肉四肢方能得到有效的气血之濡养,而能正常运行。
反之,若是卫气不能正常循行于阳道,经络百脉之气通行不利,则肌肉四肢因得不到该有的濡养,而不能正常行为举动,比如会出现或是酸软或是疼痛或是无力等等。
现代医学也可以证明古人所说的是对的。
饮食入胃后,由胃肠吸收营养,随后主要通过门静脉先进入肝脏,再汇入静脉系统直至回流到右心,并在经过肺循环后,再通过体循环的动脉系统,将营养运输至全身各组织。
以上饮食从入胃到运输至全身组织的过程中,若是任一环节出现了通行不利,就会有组织得不到该有的营养输送,而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。
【第三段】
“人有五脏,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故喜怒伤气,寒暑伤形;暴怒伤阴,暴喜伤阳。厥气上行,满脉去形。喜怒不节,寒暑过度,生乃不固。”——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尽管相对来说,情志从内部起,应为内伤,首先直接伤阴位(这里古人以“气”代之);寒热从外部来,应为外邪,首先直接伤阳位(这里古人以“形”代之)。
但是,当情志极端过度,经脉之气会发生极端严重的【厥+逆】。血脉逆乱,形体大损,亦会重伤阳位,“厥气上行,满脉去形”。关于情志对卫气线的影响,可参阅“《内经》两线解”系列的《发怒,既是卫气线问题导致,亦会加重卫气线问题》篇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当外部寒热太过时,也不仅仅只伤及阳位,还会对位于阴位的根本之气,造成不可弥补的重伤,以致于性命难保,“寒暑过度,生乃不固”。
【第四段】
“脾大过,则令人四肢不举,其不及,则令人九窍不通,名曰重强。”——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
“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肠胃之所生也。”——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
“形有余,则腹胀,泾溲不利;不足,则四肢不用。”——《素问·调经论》
可与【第二段】互参。
古人“太”“大”二字时常互通,在最近《伤寒论》的两线解里,也有介绍到仲景所写的:“三部(脉)不同,病各异端,大过可怪,不及亦然”。
脾太过,即足太阴经脉之阴火线不降/足太阴经脉之气逆。本身侧重于阴火线或【厥+逆】之逆象,但既然处于“卫稽”,就逃不出“一生二,二生三”的格局,两线问题必然同时存在。
四肢不举、九窍不通,本身指的是经脉之气无法正常循行于四肢与九窍,可归入卫气线不升或厥。你也可以间接联系到阴火线不降/逆,是因阴火消耗或阻碍元气,导致的卫气线不升/厥;
头痛耳鸣、腹胀、泾溲不利,本身指的是有形无形之阴火充塞于经脉,可归入阴火线不降或逆。你也可以间接联系到卫气线不升,是因卫气无法正常循行于经脉,导致的阴火线不降/逆。
【第五段】
1、“岁土太过,雨湿流行,肾水受邪,民病腹痛,清厥意不乐,体重烦冤;甚则肌肉萎,足萎不收,行善瘈,脚下痛,饮发,中满食减,四肢不举”;
2、“岁土不及,风乃大行。霍乱,体重腹痛,筋骨繇复,肌肉瞤酸,善怒”;
3、“咸病寒中,复则收政严峻,胸胁暴痛,下引少腹,善太息,虫食甘黄,气客于脾,民食少失味”;
4、“土不及,四维有埃云,润泽之化不行,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;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,则秋有肃杀霖淫之复。其眚四维,其脏脾,其病内舍心腹,外在肌肉四肢。”
——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
2&4,“岁土不及”&“土不及”,本身指的是脾胃经脉之气厥/卫气线不升;
1&3,“岁土太过”&“寒中而复气”,本身指的是脾胃经脉之气逆/阴火线不降。
但与【第四段】内容一样,只要进入【厥+逆】或“卫稽”范畴,就不可能逃出“一生二二生三”的格局,两线共存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必然。
因而,2&4里亦有偏于逆象的内容,比如“霍乱”、“善怒”、“腹痛”等;1&3里亦有偏于厥象的内容,比如“清厥意不乐”、“肌肉痿”、“足痿”、“四肢不举”等。
【第六段】
“土平曰备化,不及曰卑监”;
“其动疡涌分溃痈肿,其发濡滞,其病留满否塞,从木化也。其病飧泄”;
“土太过曰敦阜,其味甘咸酸,其象长夏,其经足太阴阳明”;
“其病腹满,四肢不举,邪伤脾也。”
——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
“动”、“发”、“病”,三字之义相通,皆是异常/异动/病理的意思,与《灵枢·经脉》篇里“是动”的“动”意思相通,参《是动病,皆为“厥+逆”证。》。
经脉之气异常,必然“一生二二生三”,即:一、处于卫稽;二、【厥+逆】/卫气线不升&阴火线不降;三、两线问题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互为因果。
在这段文字里,古人将脾胃经脉之气通行正常,称为“备化”;将脾胃经脉之气偏于【厥】/卫气线不升,称为“卑监”;将脾胃经脉之气偏于【逆】/阴火线不降,称为“敦阜”。(备化,卑监,敦阜,话说古人的用词真是精准又漂亮啊~~~)
“四肢不举”,侧重于卫气线不升;“疡涌分溃痈肿”、“濡滞”、“留满否塞”、“飧泄”、“腹满”,侧重于阴火线不降。
至于“从木化也”,“土不及”则会发生“木乘土”,“土太过”则会发生“土侮木”。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,因木主疏泄,当气液出现明显的疏泄异常,无论是疏泄不足还是疏泄太过,皆可归于“木”的问题。
【第二段】【第四段】【第五段】【第六段】与后面【第九段】,凡是涉及【厥+逆】的内容,都可以参考“《内经》两线解”的《是动病,皆为“厥+逆”证。》篇。有兴趣有时间的读者,可以将整部《内经》里的相关内容都一一整理铺开。
【第七段】
“太阴藏搏者,用心省真,五脉气少,胃气不平,三阴也,宜治其下俞,补阳泻阴。”——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
联系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篇里的内容,这里的“搏者”即相当于前后文里的“独至”。
对于《内经》里所说的“独至”,我个人的理解是,当卫气/胃气/真气,未能如常通行于该经脉,则该经脉处于【厥+逆】的状态,而“独至”是其中【逆】象/阴火线不降的表现。
饮食入于胃,脾胃将营养输送至五脏。因而,当太阴经脉之气通行不利时,五脏之气皆少,而五脏对应之脉皆不足。
而“胃气不平”,即出现了各种胃气上逆的症状,皆是经脉通行不利的结果,亦属【逆】象。
古人在这里对于太阴经脉之【厥+逆】的处理为:
既然阴阳异位,阳在阴位,而阳位无阳,则助力太阴经脉之卫气线,令其恢复从阴位外达于阳位的正常职能,即为“补阳”;胃气上逆,则泻除太阴经脉之阴火线,令位于阴位之气不出现异常的逆行。
【第八段】
“脾主长夏,足太阴阳明主治,其日戊己。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”;
“病在脾,愈在秋,秋不愈,甚于春,春不死,持于夏,起于长夏。禁温食饱食,湿地濡衣。脾病者,愈在庚辛,庚辛不愈,加于甲乙,甲乙不死,持于丙丁,起于戊己。脾病者,日昳慧,日出甚,下晡静。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,用苦泻之,甘补之”。
——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
“足太阴阳明主治”,脾胃的问题,总归以处理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为主。
“脾主长夏”;“其日戊己”;“病在脾,愈在秋,秋不愈,甚于春,春不死,持于夏,起于长夏”;“脾病者,愈在庚辛,庚辛不愈,加于甲乙,甲乙不死,持于丙丁,起于戊己”;“脾病者,日昳慧,日出甚,下晡静”。
这段说的是五行的生克,到了助力自己的季节/日子/时辰,则病情会好些;到了克伐自己的季节/日子/时辰,则病情会最糟。我们理解古人之意便可,不能太过拘泥于此,因为如今影响病情的因素可太多了。
“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”;“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,用苦泻之,甘补之”。
可以回头去看《脾胃论》的第二章,参《东垣笔下典型的味与脉丨《解构脾胃论》11》。
对于脾,“甘补苦泻”。甘,补“土湿不及”;苦,泻“土湿太过”。
【第九段】
“脾病者,身重,善饥,肉痿,足不收,行善瘈,脚下痛。虚则腹满肠鸣,飧泄食不化,取其经太阴、阳明、少阴血者。”——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
【厥+逆】内容又来了哈~
身重、肉痿、足不收、食不化,本身侧重于卫气线不升/厥;善饥、行善瘈、腹满肠鸣、飧泄,本身侧重于阴火线不降/逆;脚下痛为经脉所过之处出现的疼痛症状,凡是疼痛,都可以视其为“两线之争”的表现。
“取其经太阴、阳明、少阴血者。”
《内经》里关于刺络放血的内容是非常广泛而丰富的。
放血本身,是针对阴火线不降,将阻碍经气导致循行不利的血脉凝滞给去除掉。既然是足太阴足阳明经脉发生了【厥+逆】,那就取这两条经脉来泻阴火。
至于为什么取足少阴?我自己读下来的感受是,在《内经》里涉及到胃肠问题时,古人常常将足少阴经脉与足太阴足阳明并论,或许与足少阴循行经过整个胸腹部以及肾司二便有关吧。
【第十段】
“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气于筋。食气入胃,浊气归心,淫精于脉;脉气流经,经气归于肺;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;毛脉合精,行气于腑;腑精神明,留于四脏;气归于权衡,权衡以平,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。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;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;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合于四时五脏阴阳,揆度以为常也。”——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
可以回头去看《脾胃论》的第一章,参《由胃气决定的生理与病理 |《解构脾胃论》⑨》。
上面在【第二段】里我们已经用现代医学来对比过了,这里再稍展开下:
对于人体所吸收的部分:
食物入胃,主要由小肠里的毛细血管来吸收,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,再出于肝进入肝静脉,流经各级静脉后汇入下腔静脉,回流至右心房,从而进入肺循环;而后从左心室通过主动脉,流经各级动脉,流向人体各器官组织;
饮水入胃,也是主要在小肠里被吸收,同样经过毛细血管→门静脉→肝→肝静脉→静脉系统→右心房→肺循环→左心室→主动脉→全身。
对于人体所排出的部分:
食物入胃,经过胃-小肠-大肠-肛门排出。这期间,胆与胰腺的消化液会汇入小肠的十二指肠;大肠会进一步吸收水分,以形成干湿度合适的粪便。
饮水入胃,由上面从主动脉出来后通过肾动脉进入肾脏,由肾脏处理代谢。肾脏的肾小球每日要处理180升流经的血液,其中99%会被肾小管重吸收,通过其周围的毛细血管汇入静脉系统,回到血液循环中去。最终形成1-2升的尿液,经输尿管→膀胱→尿道被排出。
更为专业与完整的介绍,请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AI。
【第十一段】
“有太过不及,太过者,薄所不胜,乘所胜也。不及者,至而不至,是为不及,所胜妄行,所生受病,所不胜者乘之也。”——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
太过或不及,皆为病态。太过,即属阴火,为阴火线不降;不及,即属下陷,为卫气线不升。
对于不及的,比如土不及的话,木(所胜)会妄行,即木乘土;金(所生)会受病,即母病及子;水(所不胜)会反过来乘之,即水侮土。可参考第三章里的具体内容,《读明白“脾胃胜衰论”,才可能读明白《脾胃论》丨《解构脾胃论》12》。
【第十二段】
“水入于经,其血乃成,谷入于胃,脉道乃行”。——《伤寒论·平脉法》
可与【第二段】【第十段】互参。
饮水入胃后,进入经脉或者说被经脉所吸收,才能成为血;食物入胃后,营养物质被经脉吸收,经脉循行的动力才能源源不断。
“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,水谷尽而神去,故云安谷则昌,绝谷则亡。水去则荣散,谷消则卫亡,荣散卫亡,神无所依”;“故血不可不养,卫不可不温,血温卫和,荣卫乃行,得尽天年。”
这两句不是《伤寒论》的原文,应该是李东垣根据《内经》与《伤寒论》的相关内容,自己衍生总结出来的。
血的形成与脉道的通行,都需要饮食入胃后才能实现。那么,当饮水不入胃的话,血就无法形成,“水去则荣散”;当食物不入胃的话,经脉就无气通行,“谷消则卫亡”。
若是水谷不入胃,荣卫就都无法形成了,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,“水谷尽而神去”,“神无所依”;反过来说明,若是水谷能正常入胃,血能正常生成,脉道能正常通行,那就能够健康长寿,“荣卫乃行,得尽天年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怎么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