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给英雄城的一封信
征文选登
↓↓↓
英雄城与她的学子们
敬爱的南昌:
展信安。
当赣江的风又一次拂过前湖校区的柳梢,当滕王阁的檐角映着七月的流云,我们——南昌大学赣青筑光暑期实践队的成员们,在七月的热浪里敲下这些文字,窗外的蝉鸣汹涌如潮,恍惚间与五位受访校友回忆里的夏日重叠。那些关于成长的迷茫、破茧的果敢、扎根的坚定,早已和这座城的街巷肌理、江水脉络、烟火气息紧紧缠绕在一起。
我记得您的校园,四季轮转处处是现在的我。
2012年的盛夏,香樟树的味道那么浓郁,在回忆里酿了又酿。 说起大学时光,袁熙有说不完的话,“至今仍能清晰回忆起告别前湖的那个晚上,我们围坐在一起高歌青春,直到那时才猛然发觉,我在这里的一切早已与这座叫南昌的城深深绑定。”
您的雪天总带着别样的风情,绳金塔前的寒风中,抱着募捐箱的赖娴至今记得那个瞬间:“一位阿姨看到我的学生证,二话不说掏出善款,还反拉我 ‘进屋里暖和暖和’——那一刻,我突然懂了‘英雄城’这三个字的分量,不只是壮阔的口号,更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信任。”
展开剩余70%我懂这座城的古道热肠,懂您冰雪消融带来的春日暖意,它总能让学子摆脱周身的冷气,更悄悄教会每个人为人处世的真谛。“特别想念外国语学院的宋老师。” 赖娴的语气里满是怀念,“她不仅教会我们专业知识,更用自身行动示范着如何温柔而坚定地对待这个世界。”
经管学院的朱文浩学长则笑着说起大二参加“互联网+”比赛的日子:“和队友们一起熬夜改方案,挤在食堂角落讨论思路,赢了就冲到后街点份炒粉庆祝。”那些为热爱拼尽全力的瞬间,原来都是您悄悄埋下的种子,只待某天破土而出,长成参天模样。
您记得我来时的匆匆步履,在这里看我刻下人生印记。
1982年的盛夏,溽暑蒸腾着整座城市,也蒸腾着倪永年教授手中那12箱沉甸甸的专业书籍。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,他的人生便与您系上了千万条斩不断的丝线。他总说:“南昌的包容,为学术提供了肆意生长的土壤。这里的学生肯于吃苦、勇于钻研,就像这座城市,低调之中自有不屈的韧劲。”
古人贾岛在并州辗转十年,写下“却望并州是故乡”的眷恋;而在南昌执教的四十余载,那些比诗歌更绵长的光阴,早已将这位学者彻底酿成了 “南昌人”。当他说出 “南昌是我的第二故乡” 时,英雄城啊,您且抬头望一望,看他眼底那掩不住的光亮,比赣江水面的朝阳还要炽热。
赣江的风裹着绵长的想念,轻轻落在袁熙的肩头。多年后,从华中科技大学保研归来的他,毅然选择回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。当被问及为何执着于回到南昌时,他的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:“前湖的宁静让我学会沉淀,而母校的培养让我生出反哺的心愿。” 英雄城,您就是这样一处所在,用勤恳踏实为您的市民铺就了稳重的底色,让自己悄悄住进他们的生活、他们的梦境、他们精心规划的未来里,让您的呼吸永远与您所哺育的人民同频共振。
您我之间传承的火,是留给未来的答案。
我们向几位校友问及对这座城市的期许,他们的回答褪去了华丽辞藻,却字字带着温度。
倪永年教授说:“希望南昌的年轻人,能像赣江的水一样,既要奔涌向前,朝着更广阔的天地奋进,也永远记得来时的源头,不忘这片土地的滋养。”他见过太多学生从这里出发,带着努力进取的韧劲,在各行各业发光。
朱文浩学长想起自己的校园时光,笑着叮嘱学弟学妹:“南昌这座城,这些年一直在变,越变越有活力,你们也要敢变、会变,在时代浪潮里找准自己的节奏。”
如今,我们站在洒满阳光的前湖岸边,往来穿梭的学子带着青春的朝气奔赴课堂,望着校外街巷里商贩的吆喝、行人的步履交织成鲜活的人间烟火,忽然明白:您给予我们的,从来不只是一段校园时光,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 “英雄气”。愿赣江长流,愿英雄城常青。
赣青筑光暑期社会实践队:温鑫淼
2025年7月24日
目前
征文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
欢迎广大的读者们
踊跃投稿呀!
👇👇👇
来源:洪观新闻
编辑:徐晨霞 二审:刘培堃 终审:凌云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怎么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